@KTzone » 校園 - 歷史草堂 » 史上堪稱帝王賢內助的十位皇后


2014-4-30 14:29 LiLily_Li
史上堪稱帝王賢內助的十位皇后

皇后在后宮的地位就如同皇帝天子在朝中的地位,她以一宮之主身份管理后宮,母儀天下。皇后作為古代一種特殊的職業,其職責異常複雜。首先,作為人妻,她要相夫教子,恪盡內人之責;其次,她要以身作則,統率后宮,為皇帝處理好後院;最後,作為第一夫人,母儀天下者,還要輔佐皇帝,把握好國事與家事之間的微妙平衡。其修養、德行、智慧、才情、氣度、儀容,都會成為普天之下所有女性的典範和表率。古往今來,能做好皇后者,寥寥無幾,能做到稱職者,更是寥若晨星。呂雉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老婆,有幸成為了中國史上第一位皇后。她和後來的武則天、慈禧太后都可謂是女強人,但她們都以臨朝稱制、擅權亂政、混亂朝綱而形象遭貶損。又如趙飛燕、賈南風、韋後之流,卻是風流成性、淫亂后宮、禍國殃民而為後人所唾棄。
  哲人云:“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往往站著一個偉大的女人”。又云:“男人通過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通過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縱覽中國2000餘年的封建帝王后宮史,這兩句話也很實用到位。擁有“三宮六院”的皇帝爺們,但凡有些作為的,常常也會有一個或是知情達理、稱職能幹、受人敬重,或是夫妻恩愛、寧靜致遠、與世無爭,或是知難而上、挺身而出、協理朝政的皇后,她們以各種不同方式為皇帝夫君分憂解難,輔助她的男人征服世界!
  
一、漢光武帝光烈皇后陰麗華
  光烈皇后陰麗華(5-64年),春秋時期一代名相管仲的後裔,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前5-57年)的結髮妻子、第二任皇后。更始元年(23年)六月,與劉秀結為夫妻。劉秀稱帝之後,陰麗華成為了他的寵妃。建武十七年(41年),劉秀廢郭皇后改立陰麗華為皇后。劉秀死後,陰麗華的兒子劉莊 (即漢明帝)即位,尊他為皇太后,又過了七年,陰麗華死,享年六十歲,合葬在劉秀的原陵。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428101732493.jpg[/img]

“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是當年的沒落皇族、一介草民劉秀在未發跡時的感嘆。後來,劉秀參加了革命運動並在昆陽一戰一舉成名,並再次偶遇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門千金陰麗華,贏得美女芳心,最終抱得美人歸。建武元年(25年),劉秀稱帝后,預冊立陰麗華為皇后,卻遭她的拒絕拒絕,而讓給了劉秀另一寵妃郭聖通。天下初定,陰麗華的哥哥陰識因隨軍征戰有功,劉秀本擬破格封賞,以示對陰麗華的補償,卻也遭到謝絕。陰麗華和劉秀共生養五名子女。
  建武十七年(41年),劉秀廢郭皇后,改立陰麗華為皇后,他在詔書中說道:“皇后郭氏,懷執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他子,訓長異室,宮幃之內,若見鷹鸇,既無關睢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託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劉吉持節,繳上皇后印緩。陰貴人鄉里良家,歸自微賤,先是固辭後位,長久恭謹廉讓,宜奉宗廟,為天下母。異常之事,非國之弱,不得上壽稱慶。”陰麗華當上皇后之後,仍一本初衷,恭儉仁厚,謙讓自抑,不喜笑謔,事上謹慎柔順,處下矜惜慈愛。她主理后宮,不曾干預朝政,更能約束家人,使劉秀無後顧之憂,專心國事,才出現了與“文景之治”並稱的“光武中興”時代。陰麗華一生謙德可風,與劉秀的婚姻美滿幸福,天下都稱她為賢後,被譽為“史上最稱職的皇后”。

二、唐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
  文德皇后長孫氏(601-636年),名不詳,小字觀音婢,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年)的皇后。13歲嫁給李世民。武德元年(618年)冊封秦王妃。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不久,李淵將皇位讓給了他,長孫氏也因此被冊封為皇后。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長孫皇后病重去世,享年36歲。他先後為李世民生下三子四女(包括幼子李治,即唐高宗 )。
  長孫皇后出身於世代顯赫的貴族世家,聰明賢惠,知書善文,熟讀經史,是一個有見解、識大體、寬厚仁慈的女性。武德末年,長孫氏竭力爭取李淵后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在後位時,她時常藉古喻今勸諫皇帝,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更留下“朝服勸諫”以迂迴策略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的美名;她性情不好奢靡,不允許自己的同母兄長孫無忌為宰執;對於自己掌管的宮人嬪妃非常仁慈,宮中無人不愛戴,后宮無亂事;嘗著有《女則》十篇,書中採集古代后妃的得失事蹟並加以評論,用來教導自己如何做好一位稱職的皇后,太宗讀後感動得熱淚奪眶而下。長孫皇后去世時,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並築層觀望陵懷念。
  長孫皇后是皇帝的輔政良佐,是忠直大臣的保護傘,是後世皇后的標杆。她是一個擁有汪洋恣肆口才的縱橫家,她是一個偏好奇特珍貴玩物的收藏家,她是一個自信且略帶自負的幸福女人,她是她丈夫摯愛一生的妻子,他們的伉儷情深足以讓後人感動。長孫皇后在後人的心目中是皇后的楷模,她和李世民是史上著名的“模範夫妻”。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428101824657.jpg[/img]

三、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秀英
  孝慈高皇后馬秀英(1332-1382年),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28-1398年)的結髮之妻。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為貴,婦女皆纏足的元代,馬秀英堅不裹腳,故被人稱為“馬大腳”、“大腳馬皇后”。馬秀英十二歲時為其父好友、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收養,二十一歲時嫁給朱元璋,與其共同渡過十五年患難與共的征戰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立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冊立馬秀英為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積勞成疾的馬皇后在南京病故,終年51歲。
  大腳馬皇后本是一位極具反叛精神的平凡女子。她生於亂世,有膽有識,在艱難逆境中,全力幫助朱元璋成就大業,五次救朱元璋死裡逃生。在位正中宮之後,雖大富大貴而不嬌,並未露出暴發戶的臉孔,始終不忘民間勞苦,不改勤儉本色,不變平民心態,時常用自己的言行規勸、影響朱元璋。她懲奸佞亳不手軟,扶良善鞠躬盡瘁,保忠臣機智靈活,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習堅決果敢,倡新風大馬金刀。不許尋找馬氏遠支族人繼承馬公爵位,限制外戚們弄權禍國的可能性。朱元璋嗜殺多疑,馬皇后仁慈善良,常諫勸,挽救了不少大臣們的性命。朱元璋稱她“家有賢妻,猶國之良相”。
  馬皇后對後世影響極大,明、清諸後乃至命婦民婦皆以其為楷模,爭相仿效。她是史家公認的中國封建時代的一代賢後。

2014-4-30 14:30 LiLily_Li
四、遼景宗睿智皇后蕭燕燕
  睿智皇后蕭燕燕(953-1009年),名綽,燕燕是她的小字,遼國第五位皇帝遼景宗耶律賢(948-982年)的皇后,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女軍事統帥。969年,景宗即位後被冊立為皇后。乾亨四年(982年),景宗死,長子耶律隆緒即位,是為聖宗,尊生母蕭皇后為“承天皇太后”,蕭太后奉景宗遺詔攝行國政。公元1009年,蕭太后病死,終年57歲。民間演繹的《楊家將》裡,有一個大名鼎鼎的蕭太后,其原型就是她。
  蕭燕燕不僅貌美,而且出生在遼國最顯赫、素有“國舅帳”美稱的蕭阿古只家族,她的父親乃是遼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這種“根正苗紅”的政治家族背景,為日後的蕭燕燕能成為皇后並“以女主臨朝,國事一決其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遼史》誇她“早慧”,連掃地小事也做得非常認真,贏得父親誇獎:“此女必能成家!”。待她長大後,嫁給了耶律賢。耶律賢當上皇帝后,由於羸弱多病而不能正常主政,於是交給皇后蕭燕燕“女主臨朝” 代行皇帝職權,“大誅罰,大征討,蕃漢諸臣集眾共議,皇后裁決,報之知帝而已”。短暫十幾年的夫妻生涯,蕭燕燕就為遼景宗生了四子三女,可見景宗對她還是深愛有加的。
  遼景宗駕崩後,因聖宗耶律隆緒只有12歲,不到30歲的蕭燕燕以皇太后身份總攝軍國大事,這便是遼代歷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攝政”時期。她知人善用,手下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好臣子,以“巾幗不讓鬚眉”的男兒氣魄管理朝政。與南面的宋朝達成“澶淵之盟”,最終結束了長達25年的遼宋戰爭,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非凡的勇氣魄力,展現出一個政治家的靈活姿態。據傳,蕭太后有一“老相好”,一生忠心耿耿為大遼江山誓死拼打,死後被葬在蕭燕燕的乾陵旁。蕭太后無人能比的敢作敢為之風格可見一斑!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428101945645.jpg[/img]

五、隋文帝文獻皇后獨孤伽羅
  文獻皇后獨孤伽羅(543-602年),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 (541-604年)的皇后。她是北朝關隴軍事集團重要成員獨孤信的七女,十四歲時嫁給儀表非凡的楊堅。公元581年,楊堅受禪代北周建立隋朝,獨孤伽羅被冊立為皇后。夫妻恩愛,情投意合,楊堅名下五子五女共10個孩子全部同出獨孤氏。最終,獨孤皇后早楊堅兩年去世,享年60歲。
  早在獨孤氏與楊堅結婚當年,她的父親因政鬥失敗被殺,家道中衰,丈夫亦遭權臣猜忌,而獨孤氏保持低調謙恭作風,為楊堅廣結人緣、樹立良好形象。在周隋交替之際,她又審時度勢、果斷出擊,和楊堅開創隋朝基業。在後位時,她敬老愛賢,大力推薦國之良臣,卻不讓娘家人盤踞權勢之位,對朝政“隨則匡諫、多所弘益”,終身對隋文帝保持了強烈影響力,為開創“開皇之治功”不可沒。隋文帝楊堅和皇后獨孤氏同居共寢、並輦上朝,宮中並尊帝后為“二聖”。晚年主導廢易太子引發史學界爭議評價。仁壽二年(602年)八月病逝,隋文帝不能忘情,迷信皇后升化為妙善菩薩,並親自為妻送葬;又營造天下最盛佛寺為妻祈福,臨終前企盼和愛妻“魂其有知,地下相會”。獨孤皇后的離去對垂暮隋文帝的打擊卻是毀滅性的。在她在世期間,攝於獨孤氏的威嚴,楊堅很難與別的女人親近,她就是他的愛侶、親人、唯一知己和精神支柱。此後的他,儘管有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兩個寵妃陪伴身邊,但她們及其青春美色填補不了獨孤皇后留下的巨大精神空白,楊堅從此成了徹底的孤家寡人,淒愴哀傷大鵬折翼,兩年後也匆匆跟著去了。
  獨孤皇后雖然深度地參與了國家管理,不僅在后宮輔政,還把觸角直接伸到了政治前台,親自參與處理朝政。但她“謙卑自守,世以為賢”,無個人野心私慾,作風低調、甘居幕後,而且以身作則、嚴於律己,母儀天下,堪稱賢內助。而獨孤皇后“性忌妾媵”促成楊堅“雅聽婦言”,造就了中國帝王史上“妻管嚴”的楷模與典範,這也是包括《隋史》在內的許多正史對獨孤皇后差評的主原因。

六、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
  誠孝皇后張氏(?-1442年),名不詳,明仁宗朱高熾(1378-1425)元配。永城人,指揮使贈彭城侯張麒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張氏孝謹溫順,侍奉成祖夫婦盡心周到,故很得公婆的歡心。仁宗即位,冊立為皇后。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諡“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葬獻陵。
  仁宗朱高熾雖貴為太子,其實東宮地位一直不穩,二十年來,太子的位置屢受親生弟弟、漢王朱高煦的威脅,幾度面臨被廢的情形,最後得以鞏固地位並登基為帝,其中有不少是張氏的功勞。仁宗生性仁厚端重,舉止言行沉靜有法度,但有時不免失之於懦怯。明成祖在世時,最喜愛次子朱高煦,覺得他最像自己,有心廢太子立漢王,但徐皇后和大臣們一直阻攔。而且張氏所生長子朱瞻基聰慧好學,深得成祖寵愛,成祖也很喜愛張氏這個兒媳婦,所以最後為了這些原因,才沒有廢太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病崩,太子朱高熾即位,張氏順其自然當上了皇后。仁宗日夜勤於政事,是位賢明的君主,可惜在位不足一年便一病而亡,享年48歲。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尊封母親張皇后為皇太后,張氏因而成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每遇軍國大事,宣宗都禀明母后再決定,張氏也經常提示宣宗注意體恤百姓疾苦。宣德九年(1435年),宣宗病亡,享年38歲。張太后親自指定九歲的皇太子朱祁鎮為新天子,即為明英宗。作為太皇太后的她,嚴加抑制外戚,不許她的兄弟們干政,在她有生之年也沒讓英宗寵信太監王振干政。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428102312472.jpg[/img]

七、清聖 ​​祖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1654-1674年),清聖祖( 康熙帝) 愛新覺羅 ·玄燁(1654-1722年)的第一位皇后(元配),乃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索尼的孫女。康熙四年(1664年)七月初七日,聘皇后赫舍里氏,行納采禮,九月初八日舉辦大婚典禮。生子承祜(夭折)、胤礽(清代歷史上唯一一位受正式冊封禮的皇太子)。皇后第二子保成(胤礽)生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巳時,但因難產出現的危症,在兩個時辰後的申時,年僅21歲的皇后在坤寧宮辭世。
  作為康熙帝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與玄燁共同生活十載。英年早逝的她,本人並未曾在歷史上留下多少痕跡,但事實上對玄燁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在其所有后妃中,是最重要的一位。玄燁大婚後最初十年,對於整個康熙朝的發展,乃至奠定康乾盛世的堅實基礎,都具有關鍵性的意義。而這十年中玄燁的所作所為,應當說與赫舍里氏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後者以自己“宮闈式化,淑德彰聞”的行動,給予玄燁有力的支持。由於皇后的得力輔佐與勤理內治,玄燁能夠在祖母孝莊皇太后的指導下,順利渡過他繼位後的早期階段,為其後近半個世紀的出色統治,開了一個好頭。這其中有赫舍里氏一份功勞,她對於康熙朝早期的歷史進程,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
  赫舍里氏去世後,康熙帝在給禮部的詔諭中是這樣說的:“皇后赫舍里氏,作配朕躬,已經十載。上事太皇太后皇太后,克盡誠孝;佐朕內治,尤極敬勤;節儉居身,寬仁逮下;宮闈式化,淑德彰聞。茲於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崩逝。惓懷懿範,痛悼彌深。宜有稱諡,以垂永久。著內閣翰林院會同擬奏,應行典禮,爾部詳察以聞”。由此可見,赫舍里氏在康熙帝眼中就是一個“賢內助”。

2014-4-30 14:31 LiLily_Li
八、清高宗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1712-1748年),清高宗(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的第一任皇后,滿洲鑲黃旗(鑲黃旗為上三旗中的首旗),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女。雍正五年(1727年)奉旨與皇四子弘曆成婚,為嫡福晉。婚後,這對小夫妻相敬如賓,恩愛逾常。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己丑(即雍正帝去世當日),奉懿旨冊為皇后。生皇長女、皇次子永璉、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及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三年(1748年),隨帝東巡,崩於回鑾途中的德州舟次。
  史載:皇后富察氏恭儉,平居冠通草絨花,不禦珠玉。乾隆帝對其“每加敬服,鍾愛異常”,在乾隆的眾多后妃中,孝賢皇后和乾隆感情最好的,備受乾隆寵愛。乾隆在懷念富察氏的《教潘岳悼亡詩體即用其韻》便寫道:“九禦咸備位,對之籲若空”。乾隆帝作詩多次由衷讚美和懷念富察氏姿容“窈窕”,這在其后妃中是絕無僅有的。乾隆帝曾讚她:“歷觀古之賢後,蓋實無以加茲”,同時把他治國的功勞也分給皇后一份:“朕躬攬萬幾。勤勞宵旰。宮​​闈內政。全資孝賢皇后綜理。皇后上侍聖母皇太后。承歡朝夕。純孝性成。而治事精詳。輕重得體。自妃嬪以至宮人。無不奉法感恩。心悅誠服。十餘年來。朕之得以專心國事。有餘暇以從容冊府者。皇后之助也”。皇后出身名門望族而生性節儉,平素以通草絨花為飾。皇后一直為皇帝分憂解勞,夫妻二人休戚與共、同甘共辛。孝賢皇后與乾隆生母孝聖皇后相處也極為融洽,《清宮詞》載:“孝賢皇后事孝聖皇后最得歡心”。
  皇后富察氏去世後,乾隆帝深為哀慟,作《述悲賦》悼之。親定諡號,耗費巨資為她舉辦了史無前例的國葬,並服縞12日,每天到皇后生前居住的長春宮靈前祭酒。此後的初祭、大祭禮、滿月禮以及暫安禮、週年禮、二週年禮等等,乾隆無不親臨致祭。因“孝賢皇后情誼隆重”,她生前的寢宮--長春宮按原陳設保留了40多年,直到乾隆60年才下令撤掉。由此可見乾隆帝對皇后富察氏的情愛與敬重至深。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42810322387.jpg[/img]

九、後漢高祖昭聖皇后李三娘
  李三娘(913?-954年),榆次鳴李人。後漢高祖劉知遠(895-948年)的皇后。李氏出身農家女兒,她與劉知遠的婚姻是充滿傳奇色彩的。劉知遠少時、家貧充軍當馬奴,在晉陽牧馬邂逅李氏,遂生愛慕之情。劉知遠託人向李父求親,李父因劉家貧而拒絕。劉知遠請幾位朋友,乘夜到李家搶親。李氏和劉知遠共生三子:劉承訓、劉承祐(即後漢隱帝,930-951年)、劉承勳。劉知遠和李三娘的愛情故事,被元人劉唐卿改編成了《劉知遠白兔記》南戲,京劇以及川和滇、湘、豫、漢、潮劇等地方劇種。李氏在戲中稱李三娘,成為家喻戶曉人物。
  後晉開運四年(947 年),劉知遠起兵太原。同年二月,劉知遠稱帝,國號為大漢,立李三娘為皇后。因為軍餉不足,要向百姓徵收重稅。李氏諫道:“方今起事、號為義兵、民未知惠而先奪其財、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后宮所有、請悉出之、雖其不足、士亦不以為怨也。” 劉知遠果斷採納了皇后李氏的建議,一改過去靠刮民財犒軍的慣例,而是拿出宮中所有財物賞賜將士,果然深得人心。翌年高祖死,次子劉承祐繼位,是為隱帝,尊生母李氏為皇太后。公元951年,劉知遠原手下部將郭威起兵反叛殺隱帝,代漢建週。後漢歷時四年,成為五代史上最短命的王朝。而李太后因為反對隱帝殺郭威,而沒有被殺,直到954年病死。

十、南明昭宗孝剛匡皇后王氏
  孝剛匡皇后王氏(?-1662年),南明昭宗(永曆帝)朱由榔(1623-1662年)的皇后。名不詳,蘇州人,父親王略是廣東的知府。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軍進駐北京,崇禎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隨後,在明朝殘餘勢力以及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餘部的支持下在南方建立了多個朱家皇族政權抗擊清軍,史稱“南明”。桂王朱由榔於公元1646年十一月在肇慶即帝位,年號永曆(因此朱由榔也為史稱作永曆帝),王氏被冊封為皇后。永曆政權被清軍打得到處亂跑,卻苦苦支撐了十六年,成為南明歷時最長的政權。
  永曆元年(1647年),永曆帝駐武岡,七月,清兵破寶慶,直趨奉天城下。南明的錦衣衛指揮使、文安伯馬吉翔護送馬太后及王皇后撤退。途中,天降大雨,宮女、太監在泥淖中行進,宮女、太監在泥淖中行進,兩天沒有進食,眾人都叫哭連天,惟有王皇后處驚不亂,表現得很鎮靜。幸虧遇見明總兵商邱伯侯性,帝后一行才安全逃到柳州。後來,民族英雄瞿式耜保住了桂林,派兵把帝后迎回了桂林。經歷了這件事以後,無人不佩服王皇后沉穩有膽略。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428103413842.jpg[/img]

 永曆二年(1648)帝后逃至南寧,三月王皇后生子朱慈煊。清兵攻桂林,皇后用簪珥資助將士。馬吉翔和龐天壽為了討好張獻忠的義子孫可望,提議廢黜皇后,被永曆帝否決。十三年(1659)正月,永曆帝逃亡緬甸,宮中的貴人、宮女、大臣妻女感到末日將近,紛紛懸樹自盡,史載死的人“累累如瓜果”。每當聽到這些不幸的消息,王皇后便哭著對身邊人說“我不是沒有節氣的人,但我還有馬太后需要照顧。我若死了,皇上和太后怎麼辦。我不能死” 。她當時也得了重病,但一直拖著重病之軀勉強支撐著殘局。永曆十六年(即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緬甸為討好清朝,將永曆帝獻給平西王吳三桂。在被清軍押解的途中,王皇后與馬太后自相扼喉而死,鄭成功上諡號為孝剛匡皇后。她的夫君朱由榔後在昆明被絞死。
  孝剛匡王皇后以其剛烈忠貞的性格而被後人譽為“人中女傑”。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