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zone » 校園 - 歷史草堂 » 明朝設立太監學校奸臣嚴嵩曾任該校教師


2014-4-30 14:33 LiLily_Li
明朝設立太監學校奸臣嚴嵩曾任該校教師

在封建皇權社會,太監一直是個離不開但又要防備著的特殊群體。離不開是因為宮裡頭的活須有人幹;防備著是因為太監往往可以藉著操作日常事務而進入政治生活領域,帶來負面影響。
  眾所周知,宮裡頭的活不只是砍柴挑水之類的體力活,更多的是諸如掌管典籍、文書之類的技術活,不識字不行,光識字而不明白意思也不行。朝廷也不得不適應形勢,在皇宮裡開了太監學校。學校開得如何,都讀些什麼書?且聽老劉分解。
  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對太監是防得最厲害的,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老朱就在皇宮裡樹了塊牌子,聲明:“內臣不得乾預政事,預者斬。”朱元璋一死,這塊牌子的實際功效也就過期作廢了,顧炎武也講過:“永樂以後,此令不行。”老朱的兒子明成祖朱棣就開始啟用太監管理一些跟文字和文化有關的事務,例如圖書、文籍、典章等等,管這些事,不識字不行,光識字不懂意思也不行。也就是說,使用文職太監勢在必行。
  比方說吧,皇上要太監去拿一本書,太監總得認識書名吧。要求再高一點,要太監查一下書中第幾頁的第幾行,太監總得明白這幾頁書的意思吧。提高太監的文化素養問題就擺上了桌面,於是,明成祖考慮對太監進行文化培訓,開始定期選拔一些文化教官進入內廷對太監進行文化培訓。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42814741790.jpg[/img]

翰林學士擔任教師到明宣宗朱瞻基的時候,開始專門設立太監學校,具體名稱叫“內書堂”。具體設立日期是在宣德元年(即1426年)的七月。據清朝筆記《蕉軒隨錄》第十二卷的記載,學生來源是宮裡頭的太監,入學年齡為10歲上下,學生人數約為二三百人左右,後來擴招,據該校一位名叫徐顯卿的教授說,他手裡的學生就有八九百人。

從師資角度而言,太監學校簡直稱得上大明王朝數一數二的名校,教師全是翰林學士,第一任教師是大學士陳山,另外有四名翰林學士當助教。陳教授可不是個簡單的老師,朱元璋時期的進士,永樂年間參與編修《永樂大典》,擔任過皇太孫的專職教員,有一年騎馬摔跤,腳上有點小傷,明仁宗還親自為他敷藥。
  諸多名師就不一一羅列了,再講一個,就是明朝大奸臣嚴嵩,嚴老師人品不咋地,學問卻頂呱呱。
  用的什麼教材呢?明朝太監學校的第一手資料,太監劉若愚所著的《酌中志》有記錄:《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是初級的,更高級的有《貞觀政要》和《文獻通考》等,適合不同年級不同資歷的學生學習,教材統稱為“內令”。不過,通俗才是王道,在一大堆教材當中,最受歡迎的是羅貫中老師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具體理由就不用解釋了。
  教學情況:尊師重教也搞體罰學生不好混
  入學時要行禮儀,當然是學生們對著聖人的畫像鞠躬行禮,這是尊聖;接下來是尊師,孔夫子收學生的時候,是要臘肉乾,太監學校裡學生給老師的見面禮如下:白蠟、手帕和龍褂香,學費想必是明朝的有關機構掏腰包了。這還只是小禮物,排場也不小。據該校的張位教授和於慎行教授等教職人員說:任教前的一天,學校會發一張請帖給老師。去學校任教當天,有四十名學生代表在承天門恭候。接到老師後,走到端門設飯局,學生幹部和學校主管會恭恭敬敬送上一些紅紙帖子,總計九封,上面要寫“某某頓首拜”。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42814754336.jpg[/img]

所謂的學生幹部,就是選出來的學長,所謂學校主管,就是本監提督。一路上,都是學生們分批分站恭候迎接,“有前導者,有後隨者,有從旁邀入詹事朝房少憩設飯者。”想必老師在前呼後擁當中,應該很有成就感。
  嚴嵩老師是在1517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去任教的,他回憶說,全體學生都要向他行四個拜禮,嚴老師是站著受禮的,不用回禮。不過,太監學堂對老師客氣,對學生就沒那麼好了,有很多野蠻的體罰制度。據《蕉軒隨錄》記載,學生一旦背書不過關,或者書寫實在不堪入目,或者污損書籍,還有其他犯規犯過者,翰林出身的老師當然不便親自處罰,於是交給本監提督去修理。

怎麼修理呢?也有記載,按照情節和性質的輕重,處罰措施如下:最輕的由學長用鐵尺打手;稍重一點的在孔夫子的畫像前罰跪;再重的一點那技術操作難度就大一點了,站在聖人畫像前,直立,上身向下貼著兩腿,用兩手扳著兩個腳板,雙腿不能彎曲,大概相當於體育課裡面的站立壓腿吧。但我們體育課裡是動態壓腿,上身可以動,而在內書堂,被體罰的學生必須保持這個姿勢一動不動。
  要保持多長的時間呢?學長客氣一點,跟你關係好一點,就罰半炷香的時間,如果嚴格一點,就罰一炷香的時間。設身處地想一想,腦袋長時間向下,而且總是拉扯著韌帶不動,要多難受就有多難受。
  其副作用就是體罰半柱或一炷香下來,被罰者往往“昏暈僵僕,甚而嘔吐成病。”《蕉軒隨錄》的作者方浚師也譴責這種不人道的行為:“此最酷不近理之法也。”
  每逢節假日,也會放假一天,也會搞點文藝活動,例如寫寫詩,無非就是“雲淡風輕”之類的兒童版詩歌。但這種娛樂活動也是有風險的,就是在大家排隊離開時,如果哪位不慎站錯了隊伍,同學們就會群起而攻之,既動口也動手,又罵又打。
  學生們的工作怎麼安排?當然,大部分是在內部消化,不過,也會向其他單位提供生源,例如各大衙門缺少寫字的,就會打報告問內書堂要人,朝廷就會下旨給各衙門安排寫字人員。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4281486970.jpg[/img]

據說這些文化型太監,還挺搶手的,還是在校生的時候就已經被聘請出去當文書,有時候到了學生被各衙門一搶而空,學校沒人上課的地步。還得從其他部門挪用太監補充生源。
  清朝情況:乾隆對此進行打壓
  明王朝深受太監專權之苦是大家都熟悉的歷史,最著名的莫過於魏忠賢,不過,這跟太監讀書似乎關係不大,魏忠賢恰恰是個不讀書的太監。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紫禁城的萬善殿還設有太監學校,專門由一名漢人教師向年幼的太監傳授文化知識。
  乾隆皇帝對此很不滿,乾隆三十四年冬季,即1769年,乾隆向內閣諭旨,意思大概是這樣的:太監就是用來使喚的,就算讀一點書,無非就是認識幾個字而已,何必驚動朝廷選拔的學士來教他們,讓他們通曉文理?前明時期太監專政的教訓還不夠慘重嗎?對於這種弊端,“朕每深非而痛斥之”,吸取過去的教訓,要嚴防太監干政,為了安全,就算太監不識字又有什麼妨礙呢?
  老師以後就不用請重量級的了,就在內務府裡選一個辦理文件文書,讀過漢文書籍的官員——筆帖式,對太監進行淺顯的文化課講授就行了。乾隆說,以後高素質的漢人文化教員就不用請了,而且是“永遠停止”。高等級的太監學校,到此算不算是進入尾聲?沒有研究過,不能斷定,但乾隆對太監的防備從中可見一斑。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