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zone » 校園 - 歷史草堂 » 揭秘甲午海戰失敗:官兵開戰時仍嫖妓未歸


2014-7-10 18:11 LiLily_Li
揭秘甲午海戰失敗:官兵開戰時仍嫖妓未歸

 “ 甲午戰爭 ”,對今天不少國人來說,也許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歷史是不能遺忘的,它總是以自己的邏輯給未來以深邃的啟迪。透過黃海海面瀰漫的歷史硝煙,矢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國人,能從這場攸關民族命脈的戰爭中,生髮幾多感慨,獲得幾多啟悟、幾多憂思、幾多警示……
  民族痛與中國夢——甲午戰爭對中國歷史命運的影響有多大
  “歷史上每次大的海戰,都將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
  公元1588年英國與西班牙大海戰,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打敗海上霸主的“無敵艦隊”,一躍成為強大的“日不落帝國”,而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薩拉米斯海戰之於波斯和希臘,阿克興海戰之於羅馬和埃及,對交戰國的前途命運都曾產生決定性影響。
  1894年7月25日,日軍以偷襲大清帝國運兵艦隊為發端,不宣而戰,挑起了一場蓄謀已久的大規模侵華戰爭。
  從豐島海戰到鴨綠江潰敗,從大連陷落到旅順屠城,從大東​​溝決戰到威海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再到《馬關條約》的簽訂,最後以割讓台灣及其附屬島嶼、賠償2 。3億兩白銀而告終。這筆巨大的賠款,相當於清朝年收入的3倍,日本年財政收入的4。5倍!
  民之痛,國之殤。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可以說是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的一場戰爭。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710103452706.jpg[/img]

甲午戰爭,成為兩國歷史命運的分水嶺。戰爭的結局置換了日本和中國在亞洲的地位,日本靠強索中國的巨額賠償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進而脫亞入歐,躋身列強,走向了對外擴張的帝國主義之路,為其後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埋下了伏筆。
  甲午戰爭,可謂一個龐大帝國崩潰的臨界點。正如一貫譴責列強侵華的恩格斯1894年11月深刻指出的:“在中國進行的戰爭給了古老的帝國以致命的打擊。”
  甲午戰爭加深了中國殖民地半殖民地進程。《馬關條約》簽訂之後,中國徹底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從而引起外國殖民者新一輪瓜分中國的高潮。
  甲午戰爭中斷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戰爭的失敗,無情地證明了此前“ 洋務運動 ”的圖強求富,不過是暫時延緩了大清帝國的壽命。好比一艘破爛不堪在海上飄搖的艦船,中華民族的命運開始跌入歷史的谷底。

甲午戰爭,也是中華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遭此奇恥大辱,國人開始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梁啟超對此曾有過入木三分的評論:“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償二百兆始。”
  “洋務運動”為何以失敗而告終?當年李鴻章有一段為人們所熟知的話:“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於西人之上,獨火器不能及。”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變革思想主導下,“洋務運動”雖然引進了不少西方的近代武器裝備,但由於固守腐朽沒落的“朝制”,試圖通過小修小補解決問題,使得社會和軍隊組織體制機制的改進甚微,即使是新建的海軍,官制也完全按舊軍制,而且具有濃厚的私屬性和嚴重的派系,甚至海軍建設本身最後也成了利益分贓。晚清社會內部的不同利益集團,皆以自己固有的狹隘利益為出發點,而忘記了變革圖強之大義,實際上都成了埋葬北洋艦隊乃至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甲午戰敗之後激起的一場新的“戊戌變法”運動,也在舊政治利益享有者的極力反對、抵制、絞殺下,前後僅百餘日便告破產。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71010351147.jpg[/img]

當時清政府僱傭的一個英國僱員——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恐怕中國今日離真正的改革還很遠,這個碩大無比的巨人有時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們以為它醒了,但過了一陣,卻看它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煙袋,打個哈欠,又朦朧地睡著了。”

正如百川東去,歷史總是在變革中迸發前行的力量。而變革與現代化如影隨形,相互激盪。
  綿延35年的“洋務運動”,已經化為歷史的煙雲。國運滄桑,甲子輪迴。今天,歷經35載的改革開放,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時代節點上。
  回眸歷史可以發現,任何改革創新,都不可避免地衝擊既定規則,觸及既得利益。而體制機制的障礙,既得利益格局的製約,往往會成為變革中難以解開的死結。在近代社會、軍事變革中,中國錯失了一次次良機,釀成了一次次歷史悲劇。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獨行,才彌足珍貴”。今天的改革,無論是利益格局的調整,還是體制機制的轉型,都是硬骨頭,都要涉險灘。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調整,人們利益越來越多樣化,任何一項改革都很難滿足各個群體的利益訴求。利益固化的藩籬不打破,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不克服,全面深化改革就“深”不下、“化”不了。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710103614785.jpg[/img]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改革如逆水行舟,再硬的骨頭也得啃,再深的險灘也得蹚。只有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超常的膽識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才能開闢一片新的天地,寫下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歷史新篇章。
  逝者已往矣,來者猶可追!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