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zone » 校園 - 歷史草堂 » 陰險! 唯一被老婆逼成神經病的倒楣皇帝是…


2014-12-16 18:35 LiLily_Li
陰險! 唯一被老婆逼成神經病的倒楣皇帝是…

[img]http://imgapi.nownews.com/?w=640&q=80&src=http%3A%2F%2Fs.nownews.com%2Fe3%2Ff9%2Fe3f9a9a279590932fb3fbd30bf9f3136.jpg[/img]

當皇帝的一般都是一言九鼎,說一不二的,按說他們應該沒什麼可怕的,可也真是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皇帝在老百姓心中雖然威武,可如果碰到一個彪悍的皇后呢?宋朝的光宗皇帝趙惇就碰這事了,這位李姓皇后不僅容貌美豔,而性情驕橫陰險,勝過男子。不斷的在老公和公公婆婆面前搬弄是非,甚至禁止皇帝老公去看望自己的父母。這不,倒楣的趙惇竟被逼出了神經病……。
《朝野遣記》載,宋孝宗聽說兒子得病,便親臨大內撫視,見光宗已神志不清,嘴中喃喃自語,不由十分擔憂,且怒斥李皇后道:『皇上為社稷之重,你不好好照顧,使他發病如此。萬一不能恢復,當族滅你李氏。』可見,李后與公公的矛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暗中與公公已勢不兩立。好幾次,光宗準備去見父母,都被李后阻攔。可知光宗軟弱多病,不能自主決事,往往聽從李后之意。
宋光宗趙惇為宋孝宗第三子,為孝宗原配郭氏所生。郭氏出身名門,為宋真宗郭皇后外家的六世孫。郭氏在宋孝宗繼位前病死,後被追封為皇后。郭氏共生四子:長子趙愭,封鄧王;次子趙愷,封慶王;三子趙惇,開始封為恭王,也就是後來的宋光宗;第四子早夭。
宋孝宗先立長子趙愭為太子,但不久後趙愭病死。按照順序,太子位應該輪到次子趙愷。但宋孝宗更偏愛三子趙惇,認為趙惇『英武類己』,而次子趙愷過於寬厚仁慈,其實就是嫌趙愷窩囊軟弱,趙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幸運地立為太子。
趙惇當上太子後,開始尚對宋孝宗畢恭畢敬,但他並非真心對父皇謙恭,不過是為了保住儲君之位而被迫做出來的表面文章。這樣表面的文章做得久了,難免會有所厭煩。過了四十歲以後,趙惇已經當了十幾年的太子,便開始有意無意地暗示宋孝宗早日傳位。
有一天,趙惇故意對宋孝宗說:『我的鬍鬚已經開始白了,有人特地給我送來了染鬍鬚的藥,不過我沒有用。』這弦外之音就是你兒子都已經一把白鬍子了,該過過當皇帝的癮了。宋孝宗自然明白兒子的心意,卻故作不明白,嚴肅地回答道:『白鬍鬚有什麼不好?剛好可以向天下顯示你的老成。』
趙惇碰了釘子後,不敢再公然試探,轉而討好太皇太后吳氏(宋高宗皇后),想靠太皇太后的力量來取得皇位。吳太后也明白趙惇的心意,曾經向宋孝宗暗示過,但宋孝宗卻說太子還需要歷練。這一系列的事件,在趙惇心中留下重重的陰影,從而直接導致他開始疑懼自己的親生父親。
一直到淳熙十六(1189年)二月,宋孝宗因為要為宋高宗服喪,才主動禪位給太子趙惇。四十三歲的趙惇終於盼到了朝思暮想的皇位。最諷刺的是,他一直迫不及待地要當皇帝,登上帝位後卻無所作為。不僅如此,之前他對父皇的種種嫉恨,開始在各種外力的因素下逐漸誘發,從而導致了長達數年的『過宮事件』。

宋光宗即位之初,曾率宮中嬪妃遊覽聚景園。本來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因為沒有邀請太上皇而遭到了非議。群臣紛紛上書,指出宋高宗在世時,宋孝宗每次出遊都要恭請宋高宗同行,而宋光宗卻只顧自己遊玩。言下之意是指責宋光宗不孝,宋光宗看了奏章後自然很不高興。
剛好此時宋孝宗派宦官賜玉杯給宋光宗,宋光宗一時沒有拿穩,將玉杯打碎了。宦官回到重華宮,向宋孝宗稟報,故意說:『官家一見玉杯是太上皇賞賜,非常氣憤,就把玉杯摔碎了。』宋孝宗聽了,自然非常不高興。父子之間的嫌隙漸生,而矛盾則因為宋光宗皇后李鳳娘的挑撥進一步加劇。
李鳳娘,安陽人,慶遠軍節度使李道女。據說她出生的時候,有黑鳳凰聚集在李道營前的石頭上,令人稱奇,於是,李道給新出生的女兒取名為鳳娘。李道出師湖北時,聽說當地道士皇甫坦善給人看相,便請他給女兒看相。皇甫坦一見李鳳娘,便大驚失色道:『此女當母儀天下,請務必妥善撫養。』後來,皇甫坦得到宋高宗寵幸,偶然談起了李鳳娘。當時恭王趙惇尚未娶親,宋高宗便命納李鳳娘為恭王妃,趙惇封太子後,李鳳娘也進為太子妃。
李鳳娘容貌美豔,性情卻驕橫陰險,勝過男子。她當上太子妃後,不斷在宋高宗、宋孝宗和太子趙惇三宮之間搬弄是非。宋高宗對其很是不滿,曾對吳皇后說:『是婦將種,吾為皇甫所誤。』意思是受了道士皇甫坦的蒙騙。宋孝宗也不滿兒媳婦的所作所為,嚴厲訓斥說:『你應該學太上皇后(指宋高宗皇后吳氏)的后妃之德,若再插手太子事務,朕就要廢掉你!』李鳳娘由此對宋孝宗懷恨在心。
宋孝宗預備禪位時,召集三省樞密院執政大臣,告知欲行內禪之舉。大臣們都交口贊同,只有知樞密院事黃洽一言不發,宋孝宗覺得很奇怪,便特意徵詢他的意見。黃洽回答說:『太子可負大任,但李氏(李鳳娘)不足以母儀天下,望陛下三思。』宋孝宗默然不答,要他公然承認不滿兒媳婦,這是相當難堪的事。黃洽心知肚明,便說:『陛下問臣,臣不敢不答。他日陛下想起臣的這番話時,恐怕再也沒有機會見到微臣了。』於是請求辭職。
宋孝宗也沒太當回事,想不到後來果然被黃洽而言中。李鳳娘當上皇后後,強烈的權力欲日益迸發,甚至想要凌駕在皇帝之上。有一次,宋孝宗皇后謝氏看不慣李鳳娘傲慢無禮,便好言規勸注意皇后身份,應該禮儀得體。李鳳娘不但不聽,反而當場譏諷說:『我是官家的結髮夫妻!』謝氏原來是宋高宗皇后吳氏的侍女,後來被賞賜給宋孝宗,因為能寫大字、善騎射而得到宋孝宗的寵愛,進封為皇后。
李鳳娘此言,無疑是諷刺謝氏身份卑微。謝氏大怒,將此事告訴了宋孝宗。宋孝宗決定廢黜李鳳娘,召來老臣史浩商議廢后之事。不料史浩認為宋光宗剛剛登上皇位,如果立即廢除皇后,會引起天下人的議論,不利於大局,堅決不同意廢后一事。此時,宋孝宗已經退位為太上皇,得不到大臣的支持,廢后一事只好作罷。但此事卻被李鳳娘得知,她恨宋孝宗入骨,決意挑撥宋孝宗與宋光宗的父子關係,以便她自己控制宋光宗。
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宋光宗對李鳳娘這位原配妻子又愛又怕。皇帝君臨天下,擁有無上的權威,卻在家裡怕老婆,這樣的情況在古代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昔日晉惠帝懼怕妻子賈南風。宋光宗的情況也比晉惠帝好不到哪里去,李鳳娘說的話,宋光宗只能唯命是從。

但他畢竟是皇帝,受制於老婆,難免心有不甘,便想要改變這種狀況。皇后深居內宮,無法與外界聯繫,只能倚仗宦官。宋光宗便想釜底抽薪,將李鳳娘的親信宦官全部殺死,但他性格懦弱,又猶豫未發。宋光宗的計劃被宦官們知道後,便在宋光宗和李鳳娘之間搬弄是非。因此每當宋光宗說出憎嫌宦官的話,李鳳娘便加以包庇。對妻子的懼怕,加上對父親的猜忌,宋光宗身心倍受折磨,心理壓力很大,得了一種怔忡病(心律失常)。
宋孝宗聽說兒子生病後,血濃於水,還是愛子心切,便召御醫入問,配了藥方,打算等宋光宗來問安時,便將藥給兒子試服。宦官卻趁機興風作浪,挑動李鳳娘說:『太上官家(宋孝宗)合藥,欲待皇上前去問安,即令服飲。倘有不測,豈不貽宗社之憂嗎?』意思是說宋孝宗別有用心。
在這之前,宋光宗想立唯一的兒子,也就是李鳳娘之子趙擴為太子,但宋孝宗卻不同意。宋孝宗更喜歡趙愷(宋光宗兄長)的兒子趙抦,趙愷便是當初更有資格被立太子之人,當時宋光宗取代兄長趙愷成為太子,而如今宋孝宗卻想立兄長之子為太子,這無疑讓宋光宗感到極大的疑懼。所以,他不再定期去重華宮問安,這便讓李鳳娘有機可乘。李鳳娘聽信宦官之言,認為宋孝宗合藥是想藉機毒害丈夫。
過了幾天,宋孝宗召宋光宗家宴,李鳳娘不讓宋光宗知道,獨自去了重華宮,當面向宋孝宗提出立兒子趙擴為儲。宋孝宗沉吟不答。李鳳娘按捺不住,竟然責問公公說:『古人有言,立嫡以長,我是六禮所聘,趙擴又是我親生的,為什麼不能立為太子?』因為宋孝宗不是宋高宗的親生兒子,李鳳娘這句話惹得宋孝宗大怒,當即拂袖而去。
李鳳娘回去後,不但向宋光宗哭訴,還添油加醋地說了合藥一事,認為宋孝宗對宋光宗有廢立之意。宋光宗信以為真,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裡,他再也沒有去重華宮給父親請安。
李鳳娘不但有著強烈的權力欲,還生性妒悍,是歷史上有名的妒婦。宋光宗寵愛另一貴妃黃氏,李鳳娘深為嫉妒,便趁宋光宗出宮祭祀之機,將黃貴妃殺死,之後謊稱『暴死』。宋光宗明知有詐,卻無可奈何。有一次,宋光宗洗手,看到一旁侍候的宮女的雙手纖纖玉手潔白如玉,很是喜愛,忍不住說了一個『好』字。過了幾天,李鳳娘派人給宋光宗送來食盒,打開一看,卻是那位宮女的雙手。宋光宗嚇得也不敢聲張,內心的悲涼無從解脫。這一系列的事件,直接導致了宋光宗病情的加重。
有一次,宋光宗突然發病,宋孝宗聽說後,親自趕過來探視。宋光宗已經不省人事,認不出父親。宋孝宗滿腔怒火無處發洩,便厲聲訓斥李鳳娘說:『都是你不好好照顧皇帝,以致他病成這樣。如果皇帝有何不測,我就滅了你李家!』李鳳娘大為恐慌,等宋光宗病情有起色後,便大搬是非,謊稱宋光宗如果去重華宮問安,就會被宋孝宗留住。宋光宗聽說後,更加不敢去重華宮。
宋光宗不給宋孝宗請安,孝道有虧,群臣紛紛進諫,宋光宗卻不肯聽從,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過宮』事件。紹熙三年(1192年)十二月,群臣伏闕泣諫,宋光宗當場推辭不過,才勉強答應。誰知道過了幾天,宋光宗仍然沒有要去重華宮的一起。群臣再一次奏請,宋光宗才去了重華宮一次。

2014-12-16 18:36 LiLily_Li
之後,在長至節和次年元旦,宋光宗先後兩次到重華宮給宋孝宗問安,之後,再也沒有踏進重華宮半步。朝野上下對此舉議論紛紛,太學生們也加入了群臣勸諫的行列,上百人聯名上書,要求宋光宗過宮。但宋光宗依然故我,根本不予理睬。
到了宋孝宗生日的時候,群臣聯名上奏,請宋光宗去重華宮賀壽。給事中謝深甫說:『父子至親,天理昭然,太孝宗鐘愛陛下,亦猶陛下鐘愛嘉王。太孝宗春秋已高,千秋萬歲後,陛下何以見天下?』宋光宗有些被打動,於是答應過宮。正要出發的時候,李鳳娘突然從屏風後出來,拉住宋光宗的手,嬌滴滴地說:『天氣這麼冷,官家還是先回去飲一杯酒!』宋光宗本來就不想去重華宮,於是打算跟李鳳娘回去後宮。
中書舍人陳傅良急得不顧君臣禮節,跑上來拉住宋光宗的衣裾,抗聲道:『陛下不可再返!』李鳳娘力挽宋光宗,陳傅良也堅決不肯放手,一直跟隨道屏風後。李鳳娘大怒,呵斥說:『這是什麼地方?你們這些秀才要砍了驢頭嗎?』陳傅良只好放手,大哭而出。
李鳳娘又派宦官問陳傅良為什麼哭泣,陳傅良說:『子諫父不聽,則號泣隨之,此語曾載入禮經。臣猶子,君猶父,力諫不從,怎得不泣?』宦官入報李鳳娘,李鳳娘大怒,竟然傳下旨,永不再見太上皇。
紹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生病,一連三個月,宋光宗沒有一次過宮探視父親,不僅如此,還天天與李鳳娘遊宴。皇帝如此行徑,完全喪失了人心。群臣因宋光宗不聽從勸諫,紛紛上疏自求罷黜,居家待罪,由此竟然出現了『舉朝求去,如出一口』的現象,宋光宗則統統置之不理。
宋孝宗臨死前,想見兒子宋光宗一面,顧視左右,卻又說不出口,無奈地流下淚。消息傳入朝中,宰相留正、兵部尚書羅點、中書舍人陳傅良、起居舍人彭龜年等紛紛進諫,勸宋光宗過宮去盡最後的孝道。留正甚至拉住宋光宗的衣裾哭諫,但宋光宗不聽,最後只同意由嘉王趙擴前去探視。六月,宋孝宗在無限的遺憾和落寞中崩逝於重華宮。
宋光宗還不相信父親是真的已死,懷疑是個圈套,於是稱病不出,不但不去重華宮,連喪事也不肯出面主持。宰相留正與禮部尚書、知樞密院事趙汝愚(宗室子弟)無可奈何,只好請已經八十多歲的太皇太后吳氏(宋高宗皇后)出面主持喪禮。
由於宋光宗稱病不出,朝中騷動。尚書左選郎官葉適向宰相留正建議立嘉王為太子。宰相留正同意,於是擬奏上報皇帝。過了六天,宋光宗才傳出批示:『歷事歲久,念欲退閒。』留正得到批示後,心中不安,擔心由此惹來大禍,便故意在上朝時摔了一跤,隨即稱病離朝。留正一走,朝政更加混亂。趙汝愚與外戚韓侂胄(北宋大臣韓琦曾孫、太皇太后吳氏妹之子)密謀後,認為宋光宗已經失去人心,不宜再居皇位,便請太皇太后吳氏下詔,說宋光宗願意自動退位為太上皇,由嘉王趙擴即皇帝位。

之後,在長至節和次年元旦,宋光宗先後兩次到重華宮給宋孝宗問安,之後,再也沒有踏進重華宮半步。朝野上下對此舉議論紛紛,太學生們也加入了群臣勸諫的行列,上百人聯名上書,要求宋光宗過宮。但宋光宗依然故我,根本不予理睬。
到了宋孝宗生日的時候,群臣聯名上奏,請宋光宗去重華宮賀壽。給事中謝深甫說:『父子至親,天理昭然,太孝宗鐘愛陛下,亦猶陛下鐘愛嘉王。太孝宗春秋已高,千秋萬歲後,陛下何以見天下?』宋光宗有些被打動,於是答應過宮。正要出發的時候,李鳳娘突然從屏風後出來,拉住宋光宗的手,嬌滴滴地說:『天氣這麼冷,官家還是先回去飲一杯酒!』宋光宗本來就不想去重華宮,於是打算跟李鳳娘回去後宮。
中書舍人陳傅良急得不顧君臣禮節,跑上來拉住宋光宗的衣裾,抗聲道:『陛下不可再返!』李鳳娘力挽宋光宗,陳傅良也堅決不肯放手,一直跟隨道屏風後。李鳳娘大怒,呵斥說:『這是什麼地方?你們這些秀才要砍了驢頭嗎?』陳傅良只好放手,大哭而出。
李鳳娘又派宦官問陳傅良為什麼哭泣,陳傅良說:『子諫父不聽,則號泣隨之,此語曾載入禮經。臣猶子,君猶父,力諫不從,怎得不泣?』宦官入報李鳳娘,李鳳娘大怒,竟然傳下旨,永不再見太上皇。
紹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生病,一連三個月,宋光宗沒有一次過宮探視父親,不僅如此,還天天與李鳳娘遊宴。皇帝如此行徑,完全喪失了人心。群臣因宋光宗不聽從勸諫,紛紛上疏自求罷黜,居家待罪,由此竟然出現了『舉朝求去,如出一口』的現象,宋光宗則統統置之不理。
宋孝宗臨死前,想見兒子宋光宗一面,顧視左右,卻又說不出口,無奈地流下淚。消息傳入朝中,宰相留正、兵部尚書羅點、中書舍人陳傅良、起居舍人彭龜年等紛紛進諫,勸宋光宗過宮去盡最後的孝道。留正甚至拉住宋光宗的衣裾哭諫,但宋光宗不聽,最後只同意由嘉王趙擴前去探視。六月,宋孝宗在無限的遺憾和落寞中崩逝於重華宮。
宋光宗還不相信父親是真的已死,懷疑是個圈套,於是稱病不出,不但不去重華宮,連喪事也不肯出面主持。宰相留正與禮部尚書、知樞密院事趙汝愚(宗室子弟)無可奈何,只好請已經八十多歲的太皇太后吳氏(宋高宗皇后)出面主持喪禮。
由於宋光宗稱病不出,朝中騷動。尚書左選郎官葉適向宰相留正建議立嘉王為太子。宰相留正同意,於是擬奏上報皇帝。過了六天,宋光宗才傳出批示:『歷事歲久,念欲退閒。』留正得到批示後,心中不安,擔心由此惹來大禍,便故意在上朝時摔了一跤,隨即稱病離朝。留正一走,朝政更加混亂。趙汝愚與外戚韓侂胄(北宋大臣韓琦曾孫、太皇太后吳氏妹之子)密謀後,認為宋光宗已經失去人心,不宜再居皇位,便請太皇太后吳氏下詔,說宋光宗願意自動退位為太上皇,由嘉王趙擴即皇帝位。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