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zone » 校園 - 歷史草堂 » 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題目曝光!徹底顛覆想像...


2015-1-7 16:29 angelsin
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題目曝光!徹底顛覆想像...

[img]http://blog.life.com.tw/upload_file/14/content/bd187f82-54a9-4a83-bdc4-8bac1c1067b8.jpg[/img]

[img]http://blog.life.com.tw/upload_file/14/content/54ec4436-54a9-4a83-bdc4-3aa64eba5c68.jpg[/img]


最後一屆科舉。各省分擬各題,側重各不相同。最切合​​朝廷風向的自然是順天鄉試了。擬題如下:(以策論為例)

  題1、漢初馳商賈之律論
  題2、東漢中興功臣多習儒術論
  題3、龔遂治渤海虞詡治朝歌論
  題4、隋唐二史不為王通立傳論
  題5、吳兢上《貞觀政要》張九齡上《千秋金鑑》司馬光上《資治通鑑》真德秀上《大學衍義》論

[img]http://blog.life.com.tw/upload_file/14/content/5573b535-54a9-4a83-bdc4-c7ff81de1471.jpg[/img]

這種題目與當時清廷新政可謂是相呼應了。此外,江南,浙江,江西,福建雲貴各省,出題思路大體同上,甚或有一二重複,勿需贅言。以下再列幾省相對有特色的試題:

  河南:中州形勢論
  陝西:王猛治秦論
  山西:韓信引兵下井陘如陳餘用李左車策信將何以待之論
  這類題型屬於地域色彩相對較濃的一型
  最囂張的是湖南,夏少康年四十以一成一旅致中興論(明擺著是親光緒麼)
  最有趣的是廣東,武以俠犯禁論(估計是當時廣東革命黨暗殺之風太烈了)
  最費解的是山東,遼金元開國兵力論(也沒人舉報它,這種題目足夠興一場文字獄了)

  會試。

  光緒三十年正逢西太后七旬萬壽,為慶賀太后壽誕,故將本是正科的會試和殿試改稱為甲辰恩科。

  考時:四月初十日
  考點:由於京師貢院毀於庚子拳亂之時,故時會試改在開封舉行。
  考官:裕德(協辦大學士),張百熙(吏部尚書),陸潤庠(左都御史庠),戴鴻慈(戶部右侍郎)。




考題:第一場,史論5篇:

  1、週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2、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嘗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于,其說未嘗不效論
  3、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於私第見客論
  5、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
  (第1題藩鎮,第2題平戎,第3題變法,第4題舉賢,第5題以夷制夷,還真是理論聯繫實際,就是最後一題不太吉利,有亡國之兆。)

  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

  1、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需之知識,蓋東西各國所同,日本則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鑄國民之教育也。講求政治、法律、理財、外交諸專門,以備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設農、工、商、礦諸學,以期富國利民,此振興實業之教育也。三者孰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

  3、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禮言農政最詳,諸子有農家之學。近時各國研究農務,多以人事轉移氣候,其要曰土地,曰資本,曰勞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實資智識。方今修明學制,列為專科,冀存要術之遺。試陳教農之策。

  5、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


第三場《四書》《五經》義。

  1、首題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
  2、次題為:“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3、三題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的狀元殿試卷

[img]http://blog.life.com.tw/upload_file/14/content/8da62aa6-54a9-afc9-a7d4-25b6e9d21959.jpg[/img]



我國自隋開始有科考,但是隋朝沒有留下一個狀元的名字。自唐武德五年(六六二年)第一個狀元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一九0四年)的劉春霖止,在漫長的一千三百年間的科考中,所取狀元有姓名可考者,據一九九五年上海文化出版社《中國歷代狀元錄》載共六百零二人。眾多狀元中,留下詩歌、詞賦、對聯、文章、書畫不少,但殿試狀元卷卻是鳳毛麟角。劉春霖狀元卷,共有兩千零五十九字。如扣除答卷所列三代及履曆八十四字,只有一千九百七十五字,足見爐火純青,字字珠璣。


此件殿試卷,為館閣體奏摺式刻印件。封面為黃色,內頁為白宣紙刊印,版框與格均淺紅色。內容是根據“皇帝策問”而答,答卷每行二十二字,應抬頭到頂寫則二十四聿,其格式之嚴謹,文章之縝密,書寫之工整,均無可挑剔。此件可能仿其原大而刻印。殿試卷照錄並經整理、斷句及標點,現附文如下:

[img]http://blog.life.com.tw/upload_file/14/content/8fd5ab54-54a9-afc9-a7d4-5c40c9d0ce22.jpg[/img]

應殿試舉人,臣劉春霖,年三十歲,直隸河間府肅寧縣人,由拔貢生應光緒二十八年順天府鄉試中式,由舉人應光緒三十年會試中式。恭應殿試,謹將三代腳色開具於後;曾祖永生,未仕,故;祖昆儀,未仕,故;父魁書,未仕,故。

  臣對:臣聞王者不吝改過,故盛世有直言極諫之科,學者義取匡時,故貞士有盡忠竭愚之志。昔漢文帝除誹謗之法,而後賈山、賈誼爭致其忠讜之謨;武帝崇尚儒術、詔舉賢良,而後董仲舒、嚴安、徐樂之徒群集於闕下;宋仁宗複製舉諸科,除越職言事之禁,而後蘇軾、蘇轍對策極言時政闕失。其於任官治兵主要,裕財正俗之方,類能指陳利害,上廣人主聰聽,下系四海安危,非僅在詞章之末也。夫殷忱所儀啟聖、多難所以興邦,勢有必然,理無或爽。欽惟皇帝陛下踐阼以來,勤求治道,惟日孜孜者三十年矣,然而治效未彰、外患日亟,意者固時制宜之道或有未盡歟。

  乃者臨軒試士,冀得嘉謨,舉察吏、治軍、理財、勵士諸大政,進臣等於廷而策之。臣愚陋何能與此,顧自幼學以來,亦嘗究心於治忽之原,考求於中外之故,懷欲陳之而未有路。茲承大對,諭旨勉以直言無隱,何敢飾辭頌美,而不竭其款款之愚。

  伏讀《制策》有曰:君人之道予育為心,而因求簡賢輔治之法,此誠安民之急務也。臣惟民間疾苦惟守令知之最真,故欲平治天下,必自重守令始。昔漢以六條察二千石,而以察令之權寄之於守,此與今制用意相同。然漢代循良之吏後先相望,而今治效不古若者,豈非粉飾欺蔽之習有所未除乎?欲杜粉飾欺蔽之習,在通上下之情。長官勤求民隱不敢自尊,則屬吏清慎自持不敢作偽,自然之理也。

  且夫今之守令,其任較前世為尤重,其事較古時為更繁,何也?世局日變,萬政待興。舉凡學堂、警察、交涉、工藝諸政,皆非不學之人所能董理。將欲任以繁劇,必先擴其見聞,是在長官加意陶成,俾咸具溥通之知識,而後委之以任而不惑,責之以事而不迷,綱舉目張不勞而理。今各省雖設館課吏,多屬具文,歲月一試,不過較文字之工而已,政績何由而成,循聲何由而著耶?

  漢制縣邑丞尉多以本郡人為之,利弊其所夙悉,故治效易彰,此周官遺意,其法似可仿行。果能博採公論,慎選賢紳,於治必有裨補,不必過為疑也。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時制宜者一也。《制策》又以三代之製寓兵於農,因詳究歷代兵制之得失。臣謹案:井田溝洫之法廢,遂專用徵兵。漢高祖設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常以秋後講肄,課試各隨其地之所宜;唐初置府兵,中葉以後專用徵兵;宋韓琦之議養兵。蘇軾之言定軍制練軍,實皆深切著明。今日環球列邦多以尚武立國,知兵之選遍於士,夫體育之規基諸童稚。夫兵凶戰危自古為戒,故孔予以軍旅未學辭衛靈公,誠以窮兵不已終至於亂。左氏亦言;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

  然自有國家以來,必不可一日去兵,此非第羽翼爪牙之說也,如人身然,血肉既具,必有氣力以貫注之,而後足以發揮其精神,以生存於萬類競爭之世。人身之氣力不足,則血肉有雍滯潰敗之憂,而精神亦無所附麗,是以由唐虞三代以至於宋明,數千年來無不以兵制為急務,乃世之論者動是古而非今,輒謂人民歲輸數千萬之資財以養此坐食驕惰之兵,固不如古者寓兵於農之善,不知天下之事皆日趨於變況,以今日群雄角逐戰術之變幻、器械之精利,雖日召其兵而教練之,猶未必勝人,而謂集氓隸於行間,驅之以臨戰陣,庸有幸乎?然則,兵者固必教之於平時而又精且多,然後可並立於群雄之間,所謂氣力充而精神煥矣。皇上整軍經武,士卒知學為先,此不得不因時制宜者二也。

  《制策》又曰:《周禮》太宰以九式均節用,而因求節流之法。臣謹案:職內掌邦之賦入,職歲掌邦之賦出。此即近世各國所謂豫算、決算也。昔蘇軾之策理財,謂天下之費有去之甚易而無損,存之甚難而無益;曾鞏之議經費,謂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約者必本其所以約之由而從之,皆扼要之論。然臣謂理財,於今日節流不如開源之尤要,蓋自通商以來,利源外溢,雖百計節省而無救於貧。開源之道在振興實業,中國神皋沃壤幅員縱橫寥廓,且地處溫帶之下,百物皆宜,則當講求農事。人民四百兆善耐勞苦,而且心思聰敏。中外交通以後,閩粵瀕海之人類能仿造洋貨,果其加意提倡,不難日出新制,則宜振興工藝。歐西以商業之勝哀為國力之強弱,輪帆交錯以爭海外利權。中國商業不興,漏卮日巨,欲圖抵制之道,則宜擴充商務,如此則野無曠土,市無遊民,精華日呈,然後利權可挽。皇上慎乃儉德,而尤必廣闢利源,此不得不國時制宜者三也。

  《制策》又以士習之邪正視乎教育之得失,因欲範圍多士,使四海之內邪慝不興,此今日學界之要圖也。臣惟古者司徒修明理教,以選士、俊士、造士為任官之法。漢重明經,復設孝廉賢良諸科,其時賈、董之徒最稱淵茂;東漢之士以節義相高,而不免清議標榜之病;唐初文字最盛,中葉而後乾進者至有求知己與溫卷之名,而士習大壞;宋世名儒輩出,各有師承,至於崇廉恥、敦氣節,流風所被,迄有明而未—衰。雖其人能自樹立,亦以教學相勉,師道立而善人多也,夫大道載於六經,而倫理先乎百行。今日浮蕩之士,未窺西學已先有毀裂名教之心。故欲正人心、端士習,必以明倫為先,欲明倫理必以尊經為首,此即國粹保存之義。皇上倡明文教,必以經學正其趨,此不得不因時制宜者四也。

  凡此四者,皆保世之閎規,救對之要務。苟予曰法後王,董仲舒曰為政不調甚者更張,乃可為理。夫使時移勢異,而猶拘守成法,此《呂氏春秋》所譏病變而藥不變者也。自古有治人無治法,故孔子曰為政在人,取人以身。臣尤伏願皇上懋學修身,以為出治之原,然後用人行政,天下可以安坐而理也,故有湯、武而後有伊、呂之臣;有堯、舜而後有勳、華之業。

  由是以課官而官無不職,以治兵而兵無不精,以理財而度支無匱乏之憂,以勵學而士林作貞之氣,則我國家億萬年有道之長基此矣。

  臣未學新進,罔識忌諱,幹冒宸嚴,不勝戰栗隕越之至。臣謹對。

  這次殿試是在科考變革後進行的,殿試策問並非八股文章。八股文題目一般是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解釋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等規定書目。這種死板的考試內容和形式,嚴重束縛了士子的思想,導致應試者酸腐遷拙,只知死摳章句。光緒二十四年秋,下詔實行新政,在科舉考試中廢除了《四書》、《五經》和八股文,增設了《皇帝策問》等新的科目。策問則按問對答,所問範圍主要是抓綱治國之策,有弊端之處,當問其利弊及解救之法。如《皇帝策問》曰《周禮》太宰以九式均節用,而因求節流之法?劉春霖答曰:“然臣謂理財,於今日節流不如開源之尤要,蓋自通商以來,利源外溢,雖百計節省而無救於貧。開源之道在振興實業,中國神皋沃壤幅員縱橫寥廓,且地處溫帶之下,百物皆宜,則當講求農事。人民四百兆善耐勞苦,而且心思聰敏。中外交通以後,閩粵瀕海之人類能仿造洋貨,果其加意提倡,不准日出新制,則宜振興工藝。歐西以商業之勝衰為國力之強弱,輪帆交錯以爭海外利權。”劉春霖對答切中要害,舉例得當,時至今日仍有實際意義。上述見解如能逐一實施,為當富國強民之上策。但權柄操於慈禧之手,光緒二十七年(一九0一年)簽訂《辛丑條約》之後,列強入侵,清廷開始走下坡路,光緒帝欲振興國家,談何容易。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