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訪問記錄 短消息
[轉]麻雀歷史、名稱之沿革
雅虎贊助網站載入中...
sinta
2011-6-30 16:27
# 1
一般人以為麻將是很古老的遊戲,但文獻中首則麻將牌具記錄,要到1875年才出現,其名字記載為「麻雀」,更遲至1894年(下詳)。史上第一部麻將譜《繪圖麻雀牌譜》[1]的作者沈一帆指「麻雀之始……不過三十餘年」。該牌譜成書於1914年,亦即作者認為麻將始於1880年前後。清末曾於上海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任教的許指嚴於《十葉野聞》(1917)亦說,在北京,麻將於光緒末葉,甲午戰爭結束(即1894年)後才逐漸流行,至1900年大盛[2],與前述的幾個年份相近。徐珂的《清稗類鈔》[3]同樣指麻將於光緒、宣統年間才盛行,不過他說麻將由太平軍發明,時間比起上述首則麻將牌具記錄早了起碼十年,但仍屬十九世紀後半。由此種種,可推測麻將始於晚清,是相當近代的遊戲。

麻將之形成,可從遊戲名稱、牌張與玩法三方面分述。其名稱與牌張,公認源自古代「馬弔」紙牌,但論玩法,馬弔是類似現代「打天九」般以大擊小的遊戲[4],絕非像麻將般鬥快湊成組合。若說麻將的玩法源自馬弔,應屬謬誤[note 1] ,也容易令人混淆。例如在香港,受到 TVB 的古裝劇集影響,「麻將古稱馬弔」一說十分流行,以至人們誤以為古代馬弔的玩法與現代麻將大同小異。中國大陸亦有報章[5]將相傳[3]由宋儒楊大年所著的《馬弔經》誤為《麻將經》,以為當時已有麻將遊戲。

來源:維基百科
引用

sinta
2011-6-30 16:37
# 2
現今這個遊戲有「麻雀」及「麻將」兩個主要稱呼,但舊日還有「馬將」一名。一般相信三個名字皆從「馬弔」這種古代紙牌而來,但是實際演變過程,三個名字孰先孰後,就人言人殊。下表為部份主張:
作者主張細節
徐珂《清稗類鈔》(1916)馬弔→麻雀「麻雀,馬弔之音之轉也。吳人呼禽類如刁,去聲讀,不知何義,則麻雀之為馬弔,已確而有徵矣。」
胡適《漫遊的感想•麻將》(1927)馬弔→麻雀→麻將「馬吊三人對一人,故名「馬吊腳」,省稱『馬吊』;『麻將』為『麻雀』的音變,『麻雀』為『馬腳』的音變。」【維基百科註:清代汪師韓《談書錄》認為馬弔乃馬掉腳的簡稱。此外,「腳、將」二字在寧波話及一些語言中為同音或近音。】
瞿兌之《杶廬所聞錄》(1935)馬弔→馬將→麻雀「麻雀當為馬將之訛,馬將又源於馬吊。」
楊蔭深《中國遊藝研究》(1946, p.97)馬弔→馬將→麻雀「馬將牌今亦稱雀牌。其稱為馬將,蓋由馬弔牌轉變而來,又加將牌【維基百科註:即東南西北四牌】,故名。」


然而根據文字記錄,「麻雀」應為遊戲的本稱,「麻將」出現得較晚,「馬將」最遲出現。

文獻中以「麻雀」為牌戲名稱,首見於清末狹邪小說《海上花列傳》(1894)。俟後許多晚清至民初的小說或雜記也同樣見此稱呼,例如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中,《官場現形記》、《孽海花》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均如此,只有《老殘遊記》並無提過麻將遊戲。其他文學例子還有《負曝閒談》、《廿載繁華夢》、《秋星閣筆記》、《九尾狐》、《九尾龜》、《近世社會齷齪史》、《清稗類鈔》、《十葉野聞》等等。史上首兩部麻將牌譜《繪圖麻雀牌譜》(1914)與《麻雀大觀》(1919),以及眾多民初麻將牌譜,亦以「麻雀」為遊戲名稱。

「麻將」一詞出現得稍晚,暫時首見於黃世仲所著小說《宦海升沉錄》(1909)。由於黃世仲在《廿載繁華夢》中使用的是「麻雀」一詞,當時民間可能已在交替使用兩個遊戲名稱。清末民初使用「麻將」一詞的文學作品並不多,例子有《檮杌萃編》及胡適《漫遊的感想.麻將》等等。

「馬將」這個稱謂最遲出現,暫首見於魯迅的《高老夫子》(1924-25)。儘管杜亞泉的《博史》(1933, p.34) 及楊蔭深的《中國遊藝研究》(1946, p.97) 這兩本研究中國遊戲的重要著作都稱麻將為馬將牌,但馬將此稱在文學作品當中較少見,主要是魯迅的著作,還有零星書籍,例如馬敘倫《石屋續瀋》。

現今在中國大陸及台灣,人們多用「麻將」這個稱謂,而在香港、日本及韓國這些並非以官話為通用語的地方,則一貫沿用「麻雀」這個本稱。有鑑於「麻雀」原是雀鳥名稱,有些香港麻雀館將遊戲名稱寫成「蔴雀」,以便區分。
引用

sinta
2011-6-30 16:39
# 3
麻將的牌張,一般公認來自馬弔牌,例如見徐珂(1916)、瞿兌之(1935)、杜亞泉(1933, p.35)或楊蔭深(1946, p.97),然而其中演變,夾雜了不少細節。

引用

sinta
2011-6-30 16:44
# 4
所謂「馬弔牌」,只是近人的稱謂,明時尚無此稱呼。明人對遊戲與牌具之間,劃分得比較清楚。「馬弔」只是當時一種牌戲的名字,牌具本身,一般通稱為「葉子」,亦叫作「崑山牌」、「蠟牌」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稱為馬弔,用葉子玩的各種牌戲則統稱為葉子戲。

馬弔所用葉子共有四十種不同花色。嚴格來說,這種四十色葉子並非麻將牌的始祖,原因是它首次有記載之前一世紀,已有牌式相近的三十八色葉子出現,可見於陸容 (1466年-1494年)所著的《菽園雜記》。陸容並無描述這種初期葉子有甚麼玩法,其他明代作家亦無提過任何異於四十色的葉子牌,所以明代所謂「葉子」,一般都是指四十色那種。

有關馬弔遊戲及其所用葉子的敘述,首見於明代萬曆年間潘之恆所著的《葉子譜》。雖然徐珂(1916)指宋代已有馬弔,但無論牌制抑或玩法,只有明、清兩代的馬弔才留下牌經。據《葉子譜》所述,明代馬弔所用葉子共四十花色,每種花色一張,分「十、萬、索、錢」(「十」即十萬貫,而一索即一百文錢)四門:
明代四十色葉子(後世俗稱為馬弔)[tr][td][/td][td=11,1]— 由小至大 →[/td][/tr][tr][td]

[/td][td]二
十[/td][td]三
十[/td][td]四
十[/td][td]五
十[/td][td]六
十[/td][td]七
十[/td][td]八
十[/td][td]九
十[/td][td]百
萬[/td][td]千
萬[/td][td]尊


貫[/td][/tr][tr][td]

[/td][td][/td][td][/td][td]一
萬[/td][td]二
萬[/td][td]三
萬[/td][td]四
萬[/td][td]五
萬[/td][td]六
萬[/td][td]七
萬[/td][td]八
萬[/td][td]尊


貫[/td][/tr][tr][td]

[/td][td][/td][td][/td][td]一
索[/td][td]二
索[/td][td]三
索[/td][td]四
索[/td][td]五
索[/td][td]六
索[/td][td]七
索[/td][td]八
索[/td][td]尊

索[/td][/tr][tr][td]

[/td][td]九
錢[/td][td]八
錢[/td][td]七
錢[/td][td]六
錢[/td][td]五
錢[/td][td]四
錢[/td][td]三
錢[/td][td]二
錢[/td][td]一
錢[/td][td]半

錢[/td][td]尊


文[/td][/tr]

以上萬、索、錢三門,即日後麻將的萬、索(條)、筒(餅),不過各門的牌張與麻將的序數牌仍有點出入。上述每門最大的牌均冠以「尊」字,麻將則無此稱。明代葉子牌以文錢中間有空洞,而取其意頭,以一文錢都沒有的空沒文為尊,這點亦令文錢門各牌的大小順序與其他三門相反,跟後世其他紙牌大異。千萬別稱千兵,後世又稱老千,空沒文別稱齾客,後世又稱為空湯、空湯瓶、空堂或空文,而半文錢則別稱枝花,後世又稱為半枝花或半齾。有研究者認為這三張牌即日後麻將的「中、發、白」(後詳)。葉子牌的十、萬兩門均印有《水滸傳》一百單八將其中二十人的圖像,例如尊萬萬貫是宋江,千萬貫是武松等等;索、錢兩門則印有銅錢或一串串銅錢的圖案,這些後來也成為某些麻將起源傳說的內容。陸容所述的三十八色葉子,並無空沒文與半文錢兩張牌,但十、萬兩門同樣繪有水滸人形。

以葉子牌來玩的明代牌戲,有文獻記載的,包括馬弔、看虎與扯章(又作「扯張」,分扯三章與扯五章兩種變化)三種。根據《葉子譜》描述,它們都是以大擊小的鬥牌遊戲,跟麻將這種湊牌遊戲截然不同。馬弔遊戲盡用四十張牌,看虎與扯章則去掉十字門,只留「千萬」,共用三十隻牌。

清代紙牌:遊湖、混江、默和、碰和、十湖、千萬紙牌

從明末清初至嘉慶年間,出現了多種牌戲。當中有較多文字敘述的,包括遊湖、混江、默和、碰和及十湖。

「混江」與「遊湖」,可見於《大清律例》、康熙年間王士禎所著的《分甘餘話》以及乾隆年間李斗《揚州畫舫錄》與汪師韓《談書錄》。「默和」與「碰和」(又稱「碰壺」)則見於乾隆年間由金學詩所寫的《牧豬閒話》。「碰和」一詞到了晚清大為流行,但意義亦變得非常廣泛,鮮有指涉原來的碰和牌。「十湖」又稱「十壺」,《揚州畫舫錄》與後來的晚清小說《鏡花緣》(1819)、《風月夢》(1883)、《繪芳錄》(1894)均有簡略敘述。從上述各文獻,可知這各種牌戲所用牌具,有如下特點:

遊湖、混江、默和、碰和及十湖,都是去掉馬弔的十字一門,只留三門,與麻將相同。儘管明代看虎與扯章一樣只留三門,但明代有關馬弔以外的牌戲記錄稀少,亦無記載看虎與扯章的流行程度,而清代以三十馬弔花色為本的紙牌卻是主流。《牧豬閒話》說這類紙牌「疑始於明之末造,而盛行於今世。雖鄉僻處,無地不有;非甚謹願者,無人不曉」,可知其盛。
開始有「條、餅」兩種稱呼。《牧豬閒話》保留馬弔「索、錢」兩門稱呼;《鏡花緣》仍稱索子為「索」,但改稱文錢門為「餅」;後來晚清小說《風月夢》就稱兩門為條、餅。姑勿論稱呼為何,紙牌的萬、索/條、文錢/餅三門,與「麻雀」的萬、索/條、筒/餅相若。
默和與碰和理順了牌制。明代看虎或扯章去掉十字門之後(但留下千萬一牌),餘下三門的牌張數目並不均等(萬、索兩門各九,文錢門十一隻)。然而,據《牧豬閒話》所述,默和與碰和的三十花色當中,三門牌張皆自一至九,與現代麻將相若,而餘下三隻為特別牌,稱為「么頭」,後來演變成現代麻將的三元牌(下詳)。《牧豬閒話》並無詳細解釋么頭的用法,只提及玩家可以視各么頭的序數為「一」,亦即它們是一種特殊的百搭牌。
明代馬弔、看虎或扯章所用牌張,每款花色只得一隻,但清代開始則有將多副三十色紙牌拼成一具的做法,例如乾隆年間的遊湖及默和均用兩副牌,而碰和則用四或五副。至於十湖,乃將四副三十色紙牌拼成一具,每款花色四隻,與現代麻將相同。
十湖牌除了合併四副三十色紙牌,還加上「褔、祿、壽、財、喜」五隻特別牌(合計125張牌),《揚州畫舫錄》稱它們為「五星」。有些懷疑是初期的麻將牌(後詳),亦以五星的部份牌張取名。
碰和牌所用的三十種馬弔花色體制,一直沿用至晚清。Chatto (1848, pp.57-59) 記載,當時人稱這樣一副三十張的牌具為「千萬紙牌」(Tseen-wan-che-pae),而三隻么頭則稱為「千萬、白花、紅花」。爾後的西方文獻,例如務謹順(1895)或 Culin (1895a, 1924),亦多如此稱呼三隻么頭。按 Culin (1924)的敘述,三隻么頭仍為特殊百搭牌,但用法視牌戲而異。Culin 亦指白花即枝花,而紅花即空湯/空沒文。然而各地還有其他稱呼,例如胡適(1928, p.31)記載,有江西紙牌稱三牌為「千萬、枝花、全無」,而湖北人時稱「全無」為「空文」,與馬弔相同。姑勿論稱謂,胡適認為這三隻牌就是麻將三元牌的先祖,其中「全無」即後來的白板。

「千萬紙牌」三十花色[tr][td][/td][td]一
萬[/td][td]二
萬[/td][td]三
萬[/td][td]四
萬[/td][td]五
萬[/td][td]六
萬[/td][td]七
萬[/td][td]八
萬[/td][td]九
萬[/td][/tr][tr][td]

[/td][td]一
索[/td][td]二
索[/td][td]三
索[/td][td]四
索[/td][td]五
索[/td][td]六
索[/td][td]七
索[/td][td]八
索[/td][td]九
索[/td][/tr][tr][td][/td][td]一
餅[/td][td]二
餅[/td][td]三
餅[/td][td]四
餅[/td][td]五
餅[/td][td]六
餅[/td][td]七
餅[/td][td]八
餅[/td][td]九
餅[/td][/tr][tr][td][/td][td=9,1]么頭:千萬、白花、紅花[/td][/tr]
西方人對晚清牌戲牌式的記錄,以 Culin (1895a, pp.135-140)一書最為詳盡。它詳細敘述了務謹順於中國各地搜羅的多種以馬弔花色為本的紙牌牌式,其中除了一副稱為「lut chi」的牌具(即現今「客家六虎牌」)之外,其餘十七種牌具均沿用千萬紙牌的體制。這十七種牌具當中,多數也是合併兩副或四副千萬紙牌而成,或再加上五星各一張。然而也有例外,例如有一副北京紙牌就有六種百搭牌花色「時遷、王道、晁蓋、青蛇、白蛇、許仙」,介乎現今的天津「旗牌」與浙江「傳統紙牌」之間;有一副南京紙牌的五星,並非取名「福祿壽財喜」,而是「仁義禮智信」;又有一副安徽紙牌,為五副千萬紙牌併成,再加兩款百搭(財、喜)各五張;還有一副漢口紙牌由四副千萬紙牌併成,但去掉三元牌,亦無五星。就算是一般情形,即使牌式相同,但牌具名稱、三元牌各牌名稱、牌面設計、牌張大小等等,不一而足,差異亦有大有小。
引用

DIZSCUZ 5.5手機版
如有任何建議請電郵到[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s © 2002-11 Community Network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30657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enabled